北京神洲天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应对全球危机挑战——生物技术将深刻影响农业未来

  前不久,记者听说北京未名凯拓公司和美国先锋海外公司(美国杜邦公司的子公司)共同组建、成立了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的生物技术研发中心。该中心将运用生物技术,加强基因功能发现的研究,以加快发现如高抗逆性、抗营养贫瘠等高品质农艺性状基因,为研发作物育种、生物环保等农业领域的大项目,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此,针对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的紧迫性、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现状、未来趋势等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外有关人士。

  主持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当前高新技术应用最广泛、最富挑战的领域。科学家预测,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最迅速、效益最显著,成为本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倪博先生,您作为杜邦负责全球作物遗传育种研发的副总裁,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今年国际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情况?
  倪博:农业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综合利用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的产物,研发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具有基因功能优势的动植物新品种,赋予它们高产、优质和强劲的抗逆性。优质基因性状结合可为作物提供遗传解决方案,有助于农业抵御缺水和营养贫瘠的挑战,以及应对困扰农民的风灾以及低温等问题。从世界范围说,现代农业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已逐步形成。国际农业生物基因技术研发情况:1983年首批转基因植物如烟草、马铃薯问世;1986年首批抗虫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试验;1993年,美国延熟保鲜转基因番茄批准上市;1996年后,产业化迅速发展,全世界有6000多项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入田间试验。进入本世纪,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产面积,已达4420万公顷,接近英国国土面积的2倍。目前,农业生物技术高新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据预测,21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在10%以上,其中农业生物技术占相当大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算,世界范围内转基因技术产业交易额,2000年为20亿美元、2005年达80亿美元、2010年将达280亿美元,以每5年3倍的速度递增。潘爱华:农业生物技术之所以受到各国广泛重视,还在于它首先能解决常规农业难以解决的分子育种问题,促进农作物提高产量、改良作物品质,使人们从食物中获得更丰富的营养。
  倪博:农业生物技术正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因此,各国都将此作为重要的发展领域。英国曾发表“生物技术制胜”的战略发展报告,日本提出“生物产业立国”,印度专门成立“生物技术部”,谋划成为生物技术大国,美国从1992年起陆续发表《21世纪生物技术:新的方向》等战略报告和蓝皮书。目前各国转基因作物研发主要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等。主要改良性状包括抗虫、抗病毒、抗除草剂、抗逆(寒冷、干旱、盐碱)等方面。科学家们在作物中发现新基因,结合新技术把这些基因再整合到植物里面去,开发植物遗传潜力,使它们能在不良环境中更好地生长。
  主持人:中国是农业大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据了解,“十一五”期间,为进一步加大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进程,大幅增加了对农业高科技的投入,并对农业生物技术研发进行了全面部署。潘爱华先生,作为多年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您对国内农业生物技术的现状有什么看法?
  潘爱华:2004年受科技部委托,我牵头组织编写了百万字的《中国生物技术产业调研报告》。总体看,咱们国家在杂交水稻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对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有很大贡献。我们的相关研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启动,不久就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并投巨资,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重点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在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中,已有几十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正在或已经扩大种植,取得明显效果;应用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成功研发出克隆羊、牛,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大型动物成年体细胞克隆的国家之一。总之,在基因工程、作物育种、克隆技术等方面,已进入国际先进行业,基本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创新体系。中国农业生物技术虽然在发展中国家已处于领先地位,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农业生物类企业,无论在技术力量、企业规模、还是市场开发等方面差距很大。
  国内涉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机构已超200家,研发人员约40000人。我认为,中国农业主要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耕地资源减少、水源匮乏;另一个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对环境、生态产生毁灭性影响,农业不可能持续发展。另外,中国目前有160万平方公里土地存在水土流失,荒漠化每年扩大2400平方公里,近亿亩农田遭土质污染。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3亿,人口和粮食的矛盾问题越发突出。我认为,中国农业的发展要满足三方面需求,即产量需求、品质需求、环境良性循环需求。而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科技转化率仅为30%左右,发达国家是60%以上;2/3的耕地为中低产田,农业生产成本较大,农民增收减缓,农产品与市场需求矛盾较突出,优质农产品供应不足,所以,亟待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
  主持人:苗思凯先生,您能否谈谈中美在农业高科技领域合作的前景?
  苗思凯:目前全球人口总数已超60亿,到2050年将接近90亿。发展中国家现有13亿人处于饥饿状态、8亿多人营养不良,中国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可见压力之大。生物技术的实施,使农业领域尤其是全球的种子行业出现革命性变化,形成潜在市场和新的需求,它的利益和价值得到农民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这家以研发为导向的合资企业使我们能够开发出可持续性的技术,以应对全球提升农业经济的挑战,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在全球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前提下保障粮食供给。
  中国强调其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多地考虑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因素。显然,杜邦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与全球发展策略都与中国发展其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愿景相契合。我们与中国合作,缘于第一我们看到中国这个大市场的需求;第二我们可投入更多资金开发新产品;第三中国有很多出类拔萃的科学家,比如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通过合作,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美国现有生物技术产业公司1300多家,我们不光和中国合作,在印度、欧洲、北美我们都有大的合作。
  倪博:最近我们和中方合资成立的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就像一个杂交品种,由一个很强的父系和一个很强的母系联合,将培育出比父母本种更好品质的产品。我们双方会努力,把它办成世界一流的生物研究中心,在人才开发、科学研究、高新技术转移方面,为应对农业的挑战,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主持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国际间、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更大的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平台,通过高新技术,为中国和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方案,满足人们对粮食安全、清洁能源、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