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神洲天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统筹城乡发展出发,基于两个趋向的重大判断,连续制定四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阶段:粮食连续三年增产,粮食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农产品质量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始建立。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确保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力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值得自豪的是,2004年-2006年,粮食产量实现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3年增产,三年粮食共计增产1335亿斤。2006年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单产连续三年超过300公斤,2006年粮食单产达到314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

  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出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转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农村产业结构方面,2006年农村增加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为29.6%,比2002年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54.8%,上升1.9个百分点。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看,种植业比重不断减少,林业、畜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6年与2002年相比,种植业所占比重下降了2.2个百分点,达52.3%,林业、畜牧业则分别上升了0.1和2.2个百分点,分别为3.9%和33.1%。从各业内部来看,种植业中大宗农作物调整力度较大,优质农产品发展迅速。据农业部初步统计,2006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分别达到69.1%、55.2%、42.0%和65.7%。种植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生产进一步巩固,2003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发布以来,我国农产品日益向优势区域集聚,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稳步发展,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新疆棉花产业带。农业生产更加注重生态产品的开发,全国安全农产品已初步形成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

  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我国其他主要农副产品都获得稳定增长。目前,我国谷物、棉花、水果、蔬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产量获得较快发展,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年以来,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发展,夏粮、早稻克服多种困难继续增产,秋粮生产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这些年,农民最为津津乐道的是手中的票子渐渐多了起来,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慢慢好了起来。统计数据印证了农民现实的感觉: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比2002年增加1111元。特别是2004年-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连续三年超过300元,历史上前所未有,增幅连续三年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

  如今在农村,致富奔小康的渠道在不断拓宽。家庭经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态势比较明显。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6年人均工资性收入比2005年增加200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超过60%。农户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1931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53.8%,比2002年下降6.2个百分点;人均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38.3%,比2002年提高4.4个百分点,成为农民增收的突出亮点;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由11.7%增加到22.5%,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同时,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农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以农家乐等观光、旅游和农村流通业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服务业方兴未艾,发展迅速。

  收入的不断增长为农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如今的农村,电话、手机已经普遍应用,电脑、大屏电视也开始进入农民的家庭,肉类等安全放心的食品也摆上了农家餐桌。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02年的1834元增长到2006年的2829元,年均增加249元。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上升,食品等基础性消费的支出比重不断降低,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46.25%下降到2006年的43.02%。

  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得到大力推行,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商品流通成本进一步降低,农村消费市场逐步活跃,消费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六大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农村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领导;归功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按照中央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归功于广大农民群众和全体“三农”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形成了一系列指导“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认识,明确了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出台了许多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农业农村实际的新政策、新措施。在此同时,中央坚持松紧适度,有保有压,在宏观调控中始终坚持加强和保护农业,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屠宰税和发放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支农惠农政策,实施了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制定了对粮食主产区和财政困难县实行奖励补助的激励政策,强化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政策等等,逐步形成了新时期保护和支持农业的政策体系框架。并开始建立新时期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逐步建立了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机制,形成了农民就地拓展与外出转移相结合的就业创业机制,完善了村民自治和乡镇政务公开的乡村治理机制,强化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监督管理机制等等。这些机制的建设,为农业农村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前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多年企盼,十分难得的好局面,也是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重大举措分不开的。我们紧紧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研发,推广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农民主体培训,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以及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和疫苗的研制等等方面,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贡献率已达48%。我们紧紧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作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推广应用一大批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农作物新品种和新技术,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退牧还草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实行海洋伏季休渔和长江禁渔期两大措施,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等等。农业增长方式的这些变化,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的深刻变革,预示着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光明前景。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喜人景象,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不断面临新的情况、新的矛盾和新的挑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始终十分艰巨。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七大之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有农业系统广大干部群众和亿万农民的艰苦拼搏,农业农村经济一定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来源于:农民日报)


上一条:

下一条: